环保督察的常态化使得环保问题更加显性化,也为市场指明了关注的重点方向。自2015年起,中央环保督察组已开展了三轮督察工作,目前第三轮仍在进行中。在这一过程中,污泥处理问题尤为突出,成为环保督察的重点关注对象。
污泥问题现状
典型案例
2024年5月,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组一次性通报了5起与水和污泥处理相关的典型案例,这在历史上极为罕见。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起涉及跨市倾倒6000余吨“绿泥”和“黄泥”的严重污染案件,导致当地土壤和水体严重污染。“绿泥”中含有重金属铜,“黄泥”中含有致癌性重金属铬,这些有毒物质严重破坏了当地生态系统。涉案的范某等9人因涉嫌污染环境罪被依法惩处,分别被判处四年半至一年半不等的有期徒刑,并处罚金人民币五十万元,还需承担470余万元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费用。
普遍问题
非法倾倒、接收污泥 2018年7月,中央第二批第二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发现,天津市青凝侯污泥填埋场存在严重问题。原天津市建委项目办与北方源天工程咨询监督有限公司签订了监理合同,要求其监督污泥处置过程,但该公司未按合同履行职责,导致54万吨污泥中有42.5万吨未按规定处理,部分污泥违规用于农业,近10万吨由道路渣土冒充,直接倾倒在西青区卢北口村,另有2.5万吨风干污泥违规堆存于绿洲苗圃,造成环境恶化。
监管不力 在中央环保督察过程中,多地被发现存在污泥处理问题,但整改行动迟缓,相关监管部门未能有效履行职责,导致污泥处理问题多次上榜,引起公众广泛关注。例如,河北地区的污泥处理问题多次被点名,表明地方监管存在明显缺失。
处理设施不足 2021年4月,中央第二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发现,辽宁朝阳因处理设施不足,长期违法临时堆存40余万吨污泥,环境风险显著。朝阳市紧急委托三家企业应急处置新产生的污泥和临时堆存的污泥,但由于处理能力不足及未办理相关审批手续,这些措施并未有效解决问题。
挑战分析
系统性认识不足 污水处理是一个系统工程,但目前行业普遍存在泥水分离、厂网分离、雨污分离的问题,缺乏整体规划和系统性考虑。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总工张辰指出,这些问题在污泥处理处置技术工艺发展中引发了诸多挑战。
处理方式受限 目前,污泥处理的主要方式有土地利用、填埋和焚烧。早期,污泥卫生填埋因简单易行、成本低而广泛使用,但其占地大且不能根本解决环境污染问题,逐渐受到诟病。随着资源化政策的推进,土地利用和焚烧成为主要方向,但土地利用受限于污泥品质,焚烧则面临技术标准和成本问题。
政策与机制障碍 政策支持和机制协调不足,导致污泥处理市场化进程缓慢。协同处理机制亟待完善,特别是收费机制的建立。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环境学院副院长王洪臣指出,污泥处理处置的主要难题在于体制和机制上的问题,而非技术本身。
解决之道
系统化治理 污泥处理不应仅仅局限于污泥本身,而应纳入整个污水处理的系统工程中考虑。张辰强调,污水处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打破泥水分离、厂网分离、雨污分离的现状,实现从源头到末端的全过程控制和优化。
协同化处理 推动不同部门、不同工艺之间的合作与协同,特别是垃圾焚烧厂与污水处理厂之间的协同处理。杭世珺提到,未来随着水泥产能过剩和电厂碳减排的趋势,这些协同焚烧的方式将面临挑战,垃圾协同焚烧更具可持续性。
产品化利用 提升污泥产品的市场价值,使其能够被市场接受和利用。污泥处理处置方案应坚持绿色低碳,通过技术创新提高污泥产品的附加值,如生产生物燃气、建材等,实现污泥的资源化利用。
结语
面对污泥处理的多重挑战,需要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共同努力,通过系统化治理、协同化处理和产品化利用,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污泥处理路径。《“十四五”城镇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发展规划》提出的2025年城市污泥无害化处置率达到90%以上的目标,不仅是对行业的考验,更是对社会环境责任的体现。
尽管前路坎坷,但许多企业仍在积极探索污泥处理处置问题,希望找到破局之策。例如,广西力源宝科技提出的“泥-肥-林-碳一体化”污泥处置模式,通过好氧发酵技术实现污泥资源化,为污泥处理提供了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