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伊始,全国各省市就紧罗密布的召开会议,研究和部署2023年的城市发展规划和生态文明建设工作。
生态环境保护一直在路上,2023年具体干什么、怎么干、往哪干?这些城市释放出重大信号。
江苏
更高标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攻略
1月29日,江苏省召开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指挥部视频会议。会议部署了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治污攻坚重点任务,要求更高标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面对“开局即冲刺”的2023年,省长许昆林和省生态环境厅主要领导表示要做好突出生态环境投入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产业绿色升级转型,更大力度落实源头治理举措,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以及紧抓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等几大重点方向工作。
相比起去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部署的“十项重点任务”和“七大关键举措”,今年的工作重点大大缩减了范围,这也表示2022年的生态环境治理卓有成效。
2022年江苏省各设区市均完成省定年度工作目标,其中,南京、南通、盐城、镇江、泰州5市国考断面优ⅲ比例均为100%。
南京去年新增生活污水日处理能力15万吨,全市日处理能力达345万吨;新改建城市污水主次干管72公里,完成290个污水收集处理提质增效达标区建设,累计覆盖建成区面积达70%。
同时,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范围的收窄也预示着接下来环境污染治理目标将更加具体化、精准化。
从当前部署的工作任务来看,基础设施建设、污染源头治理和工业产业升级三大巨头,将成为2023年江苏省生态环境治理的重点发力对象。
广东
以高质量发展为战略方向
深入降碳减污、生态建设、攻坚治污
1月28日上午,广东省召开高质量发展大会。当天下午,省生态环境厅即召开专题会议,传达了大会精神,并提出和讨论了接下来的发展方向。
会议强调,全省生态环境保护系统将以高质量发展为战略方向,落实“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围绕啃硬骨头抓治污,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等行动部署,让绿色、低碳成为广东高质量发展的鲜明特色。
回看广东省2022年的生态环境保护“成绩单”,可以说工作成效比较显著。
- 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为92.6%,实现劣ⅴ类断面全面清零;
- 全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51%;
- 圆满完成30个以上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民生实事任务;
- 办结中央督察交办的6530件信访案件,有力推进生态环保督察执法;
- 有效处置茂名石化公司泄露爆燃事故,完成112条河流环境应急处理。
可以看出,对于第二轮中央环保督察指出的流域污染、城乡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不均衡、工业聚集区污水超标、直排等生态环境问题,广东省政府很好地做到了压实治理责任,高效推进污染整治行动。
相信2023年,踩在高质量发展的基石上,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广东省可以交出一份更为优异的答卷。
山东
清零雨污合流和黑臭水体
攻坚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
1月13日,山东省省长在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进行了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并提出了2023年的重点工作安排。
其中,关于水生态环境治理和建设,着重提到了这几点:
- 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十大行动
- 新增50个以上县(市、区)雨污合流管网清零
- 保持城市和县城建成区黑臭水体动态清零
- 累计40%城市污水处理厂提标
- 推进农村基础设施网八大行动,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 推动重点流域“保水质、增颜值”,动态消除五类及以下水体
- 实施入海河流总氮治理
其中,针对黄河生态保护治理,近日省生态环境厅等12各部门还联合印发了《山东省黄河生态保护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明确了山东省“黄河保卫战”的重点任务。
河南
攻坚乡镇黑臭水体和污水处理基建
深入推进流域综合治理和生态保护修复
1月中旬,河南省省长在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进行了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汇报,并提出了2023年的重点工作安排。
涉及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主要整理了以下三个方面:
全面、深入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建成贾鲁河综合治理、小浪底北岸灌区等项目,海河流域综合治理等工程。
实施县城建成区黑臭水体治理攻坚,完成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深入推进河湖长制,努力建设美丽幸福河湖。
实施秦岭东段等重点区域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持续开展湿地保护、水土流失治理,抓好黄河干支流河道泥沙资源化综合利用,确保“十四五”时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从《政府工作报告》能够看出,2023年河南省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重点放在了乡镇污水基础设施建设、黑臭水体治理、生态保护和修复以及流域综合治理上。
和2022年比起来,“老朋友”管网、基建、黑臭水体、流域综合治理等仍然位居环保“头把交椅”,是生态环境治理的重点工作对象。
另外,也新增了不少像黄河攻坚治理、生态保护修复这样的“新面孔”。
相较而言,以往铺天盖地喊着的“污水厂提标改造”,继去年7月生态环境部等4部门正式表态:不应盲目提高污水厂出水标准后,今年倒是难觅身影。
资料来源:广东省生态环境厅、江苏生态环境、河南环境、山东环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