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黑臭水体是直接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突出水环境问题。
据阀门展,近年来,我国在地级以上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已基本建成系统治理、多元共治、标本兼治、群众满意的城市黑臭水体治理体系。
但在县级城市,城区黑臭水体治理起步晚,政策和方案不完善,尚缺少成熟的治理方法和手段,还存在众多问题。
去年4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生态环境部等4部委印发《深入打好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实施方案》,提出到 2025 年,县级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消除比例达到 90%,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等区域力争提前1年完成。
今年两会,全国政协委员花亚伟带来了《关于我国县城建成区黑臭水体治理对策的提案》。花亚伟认为,当前我国县级城市建成区仍然存在污染源头未根治、水体自净能力差、水系连接不畅通、管护意识偏薄弱等问题。
记者注意到,除以往长期关注的管道漏损、雨污混接等城市黑臭水体污染源外,花亚伟特别在提案中指出,要关注河道底泥淤积问题。
“部分河道因水生动植物残骸、弃河垃圾等造成底泥淤积,且某些底泥严重造成二次或多次污染。”花亚伟表示,部分县城内还存在硬质化河岸易受地表散排径流污染的问题。
另外,他认为水系连接不通畅成为黑臭水体治理问题之一。“我国一些黑臭水体治理工程,为了提升某个重要河段的水质而牺牲了整体河道的连通性,导致河道变成多段的死水河库。水动力条件差造成河道内富氧能力降低,溶解氧浓度下降。且净水环境适宜藻类生长,在温暖季节容易引发富营养化。”花亚伟表示。
针对上述问题,花亚伟建议,首先应外源截留、内源清理。采取污染源工程治理等截污措施,大幅度削减入河污染负荷。完善现有排水管网,优化排水体制,从源头上控制污水向县城水体排放,减少外源污染。及时清理河道内部漂浮物和周边堆放垃圾,同时在河道内部进行清淤疏浚。在部分河段建设生态护坡,例如蜂巢格室、生态土工袋等,自嵌式生态挡墙等,防止地表散排径流的污染。
其次,要注重生态修复、强化自净。通过生态修复和生物净化措施,消除水体中溶解性污染物。采用跌水、喷泉、射流,以及其他各类曝气形式有效提升水体的溶解氧水平,同时在有条件的区域采取植草沟、生态护岸、透水砖等形式,对原有硬化河岸(湖岸)进行改造,恢复岸线和水体的自然净化功能。在河道宽度较大区域和河道两边通过种植本土水生植物(香蒲、美人蕉、千屈菜、芦苇等)来构建生态植物群落、丰富生物多样性、增加生态系统结构,修复水生态环境。
最后,要开展河道疏通、活水补源。通过设置提升泵站、水系合理连通、利用风力或太阳能等方式,实现水体流动;非雨季时可利用水体周边的雨水泵站或雨水管道作为回水系统;在水体周边区域设置适宜的处理设施,从污染最严重的区段抽取河水,经处理设施净化后排放至另一端,实现水体的净化和循环流动;充分发挥海绵城市建设的作用,强化城市降雨径流的滞蓄和净化;再生水补水应采取适宜的深度净化措施,以满足补水水质要求。
此外,阀门展表示,花亚伟认为应加强县城黑臭水体治理的公众参与,强化宣传、重视运维。通过主流媒体,积极宣传河长制及黑臭水体整治和水质提升成效。加强信息公开,全过程公开黑臭水体整治相关信息。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和监督作用,采用新媒体产品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弘扬水环境保护观念,宣传水环境保护知识。
参考文献:中国环境app